搜索

您好,欢迎登陆天津市红桥区图书馆官网!

022-26587366-6004

.

致电咨询:022-26587366-6004
写信咨询:
tjshqqtsg@163.com
版权所有 ©2010~2017 天津市红桥区图书馆
津ICP备10200417号-2
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天津

>
>
>
中秋月·阅中秋 | 品味诗词里的中秋意境

中秋月·阅中秋 | 品味诗词里的中秋意境

发布时间:
2020/09/30 17:34
浏览量

中秋之夜,明月高悬
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”
古往今来,文人墨客纷纷寄情于中秋佳节
产生了无数佳作名篇
虽然中秋已过,但通过诗词
仍能感受到中秋意境,回味无穷!

本期【中秋月·阅中秋】请跟着小编一起品味名家笔下的中秋诗韵...

水 调 歌 头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宋·苏轼
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。兼怀子由。

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 我欲乘风归去,惟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。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【赏析】该词是咏中秋之名篇,宋代胡仔说:“中秋词自东坡《水调歌头》一出,余词尽废。”(《苕溪渔隐丛话》)其受推崇可见一斑。词前小序指出该词作于丙辰中秋,即神宗熙宁九年(1076),为怀念弟弟子由之作。时词人正在密州(今山东诸城)太守任上。

    上阕望月。中秋佳节,皓月当空,词人举起酒杯对天发问,追溯明月的起源、宇宙之伊始,此非东坡独创,屈原《天问》、太白《把酒问月》、张若虚《春江花月夜》诸篇已启其端。接着词人联想到神话传说中的广寒清虚之府,因发“乘风归去”之想,大约词人心中想吾本仙境中人,安能久在尘俗间?仙风道骨是其本性,他读书至《庄子》,叹曰:“吾昔有见,口未能言,今见是书,得吾心矣。”我国历来有品评人物流品之风尚,若东坡者,当属仙品一流,黄山谷将其比之谪仙不为过也。“归去”虽说出自词人之天性,亦时不我用,欲卷而怀之之意。然东坡终不能似陶渊明般毅然归隐,他说仙境虽好,然“高处不胜寒”,终非久居之地,似有意挑出天上的美中不足,以坚其在人世之心,且终其一生并未归隐。他到底不失儒者本色,不忘兼济天下之责。

    下阕怀人。东坡与子由手足情深,他曾作诗说:“嗟余寡兄弟,四海一子由。”词人此时与弟弟子由已七年不见,虽自请调往与弟弟任所相近的密州(时子由在济南),但相见的愿望还是无法达成,真是“咫尺不相见,实与千里同”。

    “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”三句,实写月光照人无眠。下句词人质问月亮:为何偏偏要在人们别离之际显出圆满的样子?平添离人多少“月圆人不圆”的怅恨。但词人没有被这种怅恨的情绪所笼罩,他笔锋一转,说道人世之有悲欢离合,亦如月亮之有阴晴圆缺,此事自古而然,何足耿耿?末尾发出“但愿人长久”的美好祝愿,兄弟虽不能欢聚,但能千里共赏一轮明月,亦差足慰怀。

此词想象颇浪漫,感情极真挚,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又能以理智思辨达成和解,顺畅一气,境界豁达。

望 月 怀 远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唐·张九龄
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
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
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
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。

【赏析】《望月怀远》写的是月夜怀念远方人,情景都很别致。夜幕来临,明月在海上升起,自己的心上恋人,远在天涯,但千万里外,当头明月却可相共。怀远之人由于情动于衷,很为恼怨这使人不眠的长夜,想望之情竟夜不息。由于怀远之情是由望月引起的,并且是想象并完全相信自己的情爱同心的友好,也是在同一时刻凝望着从海上升起的一轮明月,对于身边的烛光则格外觉得没有意思。烛光虽然向来以替离人垂泪而受人怜惜,但这时,它只能照见本人,却不是与情人天涯相共的高天证物,留着它的光焰,只能分散人的怀远心思,并使这遥夜怨长,因为“怜光满”,还是让它委屈一下,把它熄灭了。这一句“灭烛怜光满”,是动作的情,心理的诗,是全篇中最中心的诗句,它收结了前四句,开启了后三句,一切诗情系于“怜光满”三个字,连“灭烛”也是缘情于此的!

      望月的“情人”,由于在月中看到了远方月下的另一望月怀远的人,这时的满月光辉,好象她的每一个分度里都含有无限的情意,于是在心理距离上,由“望”而“共”,由“怜”而近,相思意切,忘乎所以,竟以为近月即能近人,于是忘却了月夜的清秋露冷,以致披衣走出户外,但这时才发现,月亮还是高挂在远天,升浮在海上,是可望而不可即的。此刻才清醒地意识到,相思意里的情人,还是远在天涯相望中。爱是一种难以说明的奇迹,她可以使人聪敏,也能把人变得愚痴。

      诗中的望月怀远人,他的想法该有多么美妙:在清浓的月色前,如果能满把捧来月色,把它们集聚得很多很多,然后把这些竟夕相思的可爱的证物,而且又是洒落在天涯另处的光辉,都能寄赠给“千里共婵娟”的另一人,那该是多么珍贵而含情的礼物!可是从晋代的陆机开始,在月下“照之有余晖,揽之不盈手”,谁也没有抓到一把月色。这位望月怀远的情痴,也不知试验了多少次,最后也不得不清醒地宣告说: “不堪盈手赠”!这愚痴中该蕴含着多少真情,多少深意!痴心相爱者,虽远在天涯,但心是相共的,所想所行也多是不约而同,诗中人想到“天涯共此时” (也可能是离别时就约定了明月圆时,天涯同望),还会想象到,异地情人也要在“竟夕起相思”之后,在月光下,得出同样的“不堪盈手赠”的认识;心同的人,梦也会相通,那就赶快回到屋中,共在一轮明月的照拂下,做一场神魂相聚的好梦。一句“还寝梦佳期”,平息了离怨,盛满了希望,收结了全诗,不管睡去后是不是能在梦里得遇佳期 “怨遥夜”的人,至少可以是暂得神安了!

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唐·王建
中庭地白树栖鸦, 冷露无声湿桂花。
今夜月明人尽望, 不知秋思落谁家。

【赏析】这首诗当是诗人中秋夜晚望月有所感慨,于是写下这首七绝诗寄给杜郎中的。“十五夜”,即中秋晚上;“郎中”,官职名。

    前两句写中秋深夜景色。这两句,诗人通过“地白”、“树栖鸦”、“露湿桂花” 和“无 声”几个细节的真实描述,分别从视觉、感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了整个环境 的孤寂、清冷,从而为后面抒情张本。

    三、四句写诗人望月后的心情。第三句用“人尽望”一方面暗应我国中秋赏月的传统习俗,另方面也和末句内容照应。诗人不说自己满怀秋思,却故设疑问,这不仅更加重了悲秋的气氛,而且巧妙扩展了“感秋者”的范围,表达了一个时代人们的心绪。全诗景中寓情,以情应景,情景交融,耐人思味。

中 秋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唐·李朴
皓魄当空宝镜升,云间仙籁寂无声。

平分秋色一轮满,长伴云衢千里明。
狡兔空从弦外落,妖蟆休向眼前生。
灵槎拟约同携手,更待银河彻底清。

【赏析】在诗的前四句中,作者集中笔力描写月亮的纯洁皎美,月出时的庄严肃穆。“皓魄当空宝镜升”,乍一读来,似乎有些不通:“皓魄”,指的是月亮,“宝镜”,仍然指的是月亮——既然“皓魄”已“当空”,那么,何以又写“宝镜”升起呢?原来,这是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月亮。前面的“皓魄”,写月亮的洁白,隐隐地点出了诗的主题;后面的“宝镜”,写月亮明如宝镜,更增加了明月当空的严肃气氛。前面的“当空”,有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,一下子把那轮皎洁的明月推到了读者眼前,有先声夺人之妙;而后面的“升”,既写出了皓月当空的静态美,又强调了她冉冉升起的动态美。短短七个字中,作者竟然把月亮写了两次,不仅不给人重复之感,而且还把皓月当空的形象写得这么丰富优美,其造语可谓新奇了!

    月亮升起时既然是如此纯洁、庄重,那么,它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?我们知道,“籁”,本意为孔穴中发出的声音;但为了强调月亮周围没有一丝声响,为了强调万物都在 以静穆严肃的心情迎接皓月当空的宏伟场面,所以作者煞费苦心,造出“仙籁”二字;不仅如此,既然是“仙籁”,它也就有资格一下子从地上飞到“云间”,使“云间仙籁寂无声”的句子不由得脱口而出,真可谓“出人意料之外,又在情理之 中”了。气魄宏伟的“月出图”画出来了以后,作者又进一步 去写月出后的效果:“平分秋色一轮满,长伴云衢千里明。” 按理说,“平分秋色”原本是各有千秋,不分上下的意思,作者在这里却点石成金,巧妙地把月亮比作一个主宰者,由 “中秋”把整个秋色分成了两半,从而更强调了皓月当空的不平凡的意义。按理说,云彩来无影,去无踪,本无“云衢”可言。但作者为了表现明月银光万道,明辨万物,所以特意说它连云的路都能照得一清二楚,其他也就更不在话下了。

古 朗 月 行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唐·李白
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
又疑瑶台镜,飞在青云端。
仙人垂两足,桂树何团团。
白兔捣药成,问言与谁餐?
蟾蜍蚀圆影,大明夜已残。
羿昔落九乌,天人清且安。
阴精此沦惑,去去不足观。
忧来其如何?凄怆摧心肝。

【赏析】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,通过丰富的想象,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,以及强烈的抒情,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。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:“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又疑瑶台镜,飞在青云端。”以“白玉盘”、“瑶台镜”作比,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,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。“呼”、“疑”这两个动词,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。这四句诗,看似信手写来,却是情采俱佳。然后,又写月亮的升起:“仙人垂两足,桂树何团团。白兔捣药成,问言与谁餐?”古代神话说,月中有仙人、桂树、白兔。当月亮初生的时候,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,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,看见一轮圆月,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。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,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。然而好景不长,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:“蟾蜍蚀圆影,大明夜已残。”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,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,变得晦暗不明。“羿昔落九乌,天人清且安”,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。古代善射的后羿,射落了九个太阳,只留下一个,使天、人都免除了灾难。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?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,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灾难吧!然而,现实毕竟是现实,诗人深感失望:“阴精此沦惑,去去不足观”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,还有什么可看的呢!不如趁早走开吧。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,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,反而加深了:“忧来其如何?凄怆摧心肝”。诗人不忍一走了之,内心矛盾重重,忧心如焚。

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,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,文辞如行云流水,富有魅力,发人深思,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、清新俊逸的风格。

内容来源: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》

想了解更多中秋知识,欢迎登录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》(网址:ctwh.cnki.net),新版支持智能检索功能,相关知识点深度关联,助您更全面的学习中秋节知识。

(内容分享自公众号“公共服务在线”)

周二至周日 
 09:00-17:00
周一闭馆
致电咨询:022-26587366-6004
写信咨询:tjshqqtsg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