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
您好,欢迎登陆天津市红桥区图书馆官网!

022-26587366-6004

.

致电咨询:022-26587366-6004
写信咨询:
tjshqqtsg@163.com
版权所有 ©2010~2017 天津市红桥区图书馆
津ICP备10200417号-2
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天津

>
>
>
西码头百忍京秧歌
周二至周日 
 09:00-17:00
周一闭馆
致电咨询:022-26587366-6004
写信咨询:tjshqqtsg@163.com

西码头百忍京秧歌

发布时间:
2016/11/25 17:34
浏览量

   西码头百忍京秧歌创会于清嘉庆二十四年(1819),北京蔡少文(人称蔡八爷,汉族)到天津西码头,感其民风纯朴,遂传授北京的高跷秧歌。蔡老先生精通京城的民间花会,所授该会的是北京南城的练法、西城的唱调、“老三点”的鼓点,这些在此形成了独家独派练法。道光元年正月十三日(1821年2月15日)立会,起名“百忍”,意在警教会人百事礼让和忍。老会就地传承至今已有187年的历史,老会绝活都是家族传承,父传子,子传孙,已有传人8代。老会深受群众喜爱,“文革”期间有幸未被破坏,会内器具基本保存完整,现今摆展,弥显稀珍。解放后,老会经常参加政府举办的各项大型演出活动(1949年庆祝天津解放出会,1956年庆祝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出会,上世纪80年代庆祝天津中环线通车、引滦入津、天津站竣工等活动出会),并多次获奖(1987年获天津市民间花会大赛一等奖,2006年获天津市首届民间花会和广场舞擂台赛“十大擂主奖”等)。
    “西码头”是天津地区的老地名,现位于红桥区南运河南岸复兴路西侧。昔日漕运发达,这里聚居着靠码头搬运糊口的“脚行”人群,生活在社会底层,其地域的“码头文化”是老会诞生传续的人文背景。老会曾于清代出过“皇会”,当时所绘《皇会图》中即有“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”,因表演精彩而享誉津门,其鼓点及练法独特,迥异他会。百忍京秧歌动作多,难度大,见功夫。角色自带锣鼓舞练击打,乐点和场面变换多,有歌有舞,唱练并重,表演及唱段朴实健康。原传唱段有百余段,今存约30段。表演场上,角色为戏装扮相,生旦净末丑均有,演的是鲁智深等9位梁山英雄乔装潜入神州会,擒获纨绔恶少任宝童为民除害的故事。尤为难能可贵的是,当年传承下来的高跷京秧歌,如今北京已失传。西码头百忍京秧歌在上世纪90年代末,会所3间平房被拆迁,至2003年分配到红桥区复兴路西侧弘丽园小区5号楼6号门一间楼房为现会址。目前成员多是六、七十岁老人,凸显后继乏人。老会现正积极发掘培养下一代传承人。

保存至今的丑鼓锣帽

保存至今的穿灯

保存至今的头锣

表演场面——乌龙摆尾

表演场面——月牙篱笆